前阵子看到一个留学生发的视频,讲为什么国外的孩子普遍比较自信。
视频中,他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。
他的班上有个大个子,在某节课结束后跑过来告诉他,他的英语特别好,他已经做得非常棒了!
原来,那位同学知道他是国外来的,看出了他在上那堂课时的一些困惑与不自信,于是特意跑过来给他加油打气。
这件事让博主很受触动。
不是因为对方给了他鼓励,而是他觉得,一个同辈的人能对他说出这样的话,可想而知他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。
他在视频中说:
“一个在爱和鼓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,即便他们一无所有,即便他们不帅不美不有钱,他们也一定是自信的、勇敢的、乐观的。”
“父母的爱和鼓励,将会是贯穿他们一生的力量。”
每一个孩子,都需要被鼓励
想起从前看过的一个新闻。
一位表现并不怎么好的小男孩,收到了一张“最具期待小明星”的特殊奖状。
奖状上写着:整体表现平平,但老师总相信你会变得更好。
小男孩拿着奖状,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,一个劲地向老师承诺:“我会变得更好!”
老师的一句鼓励,给小男孩带去的,不仅仅是那一刻的感动,更多的是长存在心中的那束光。
在他今后的人生里,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,每当徘徊不前的时候,每当想要放弃的时候,这束光都会从他的心底处打亮,给他带去最温暖与澎湃的力量。
父母和老师的鼓励,对于孩子来说,就如同春雨之于小草,一点一滴,都是最好的滋养。
但很可惜的是,我们的父母,大多能够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,但对于孩子内心的这份渴望,却往往会轻易忽略。
三毛在《一生的战役》里曾经写道:“我一生最大的悲哀,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,而是请您欣赏我。”
这个您,就是她的父亲。
后来她的父亲看到了这篇文章,写道:“很感动,深为身边有这样的小草而骄傲。”
三毛泪流满面,回道:“等你这句话,我等了一生一世,直到今天你亲口说出来,才抹去了我在这个家庭永远抹不掉的自卑和心虚。”
三毛的故事,或许只是大量中国式家庭的一个缩影。
一边是高标准严要求的父母,一边是始终得不到认可的孩子。
亲子关系,就在这不可思议的矛盾对立中,被一点点消耗掉了。
影响不仅仅只是如此。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父母无疑是他们最信赖与尊敬的人,很多时候,父母的一言一行,都会成为孩子内心的价值评判标准。
你的认可与否定,都是放在他们人生天平上的重量级砝码。
千万不要低估鼓励的力量。
也许在我们看来不以为然的几个字,却是孩子一生的期待与渴望。
不要说不出口,不要让我们的孩子等太久。
父母的爱,带给孩子一生的底气
这是一个感动了无数人的故事。
一天放学后,一个孩子蹦蹦跳跳地回到家,郑重其事地把一封信交给母亲并叮嘱:“老师只让妈妈看!”
母亲困惑不解地接过信,打开,看着看着,泪流满面。
孩子见状,大惑不解地问道:“妈妈,老师说了什么?”
母亲擦擦眼泪,哽咽着说:“老师说,夫人,你的孩子是个天才,这个学校太小了,没人教得了他,另请高明吧。”
孩子听后,异常高兴。
多年后,这个孩子如其母亲所言,发明了留声机、电影摄影机、电灯等等。
他一生的发明共有两千多项,拥有专利一千多项。
他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,因而获评美国权威期刊《大西洋月刊》“影响美国的100个人物”第九名。
他,就是举世闻名的托马斯•阿尔瓦•爱迪生。
母亲去世后,儿子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偶然发现了这封信,似曾相识的信封激发了他的好奇心。
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,展开信纸,只见上面写着:“你的孩子有智力障碍,不能留在学校,只能退学。”
看到这儿,爱迪生泪流满面,啜泣不已,提笔写下:“爱迪生是个有智力障碍的孩子,可他的母亲把他变成一个天才。”
如果是你,接到这样一封退学通知的时候,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?
是否会一边怒气冲冲地责备孩子,一边诉说自己这些年来的艰辛与不易?
但爱迪生的妈妈没有这么做,她选择了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孩子。
用这世间最伟大的爱,给孩子带去了尊严与自信,带去了努力活出自己的底气。
成长,纵然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,但一个能有幸被父母之爱庇护的孩子,即便跌倒了,也依然能够从容地站起来,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前行。
因为他们知道,即便全世界都质疑自己,但父母一定会坚定地和自己站在一起。
这是他们的来处与归途,是他们此生最坚强的后盾。
爱和鼓励,是最好的教育方式
我们常常会为孩子的许多“不完美”表现感到恼怒。
当他成绩下降的时候,当他不愿写作业的时候,当他赖床不起的时候……
我相信,每一位家长的内心都是无比崩溃的。
但我们似乎很难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。
充满诱惑的物质奖励和简单粗暴的权威镇压,也许能在短期内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。
但从长远来看,根本不可能给孩子带去实质性的成长。
相反,金钱与暴力,只会给孩子的未来埋下诸多隐患。
著名心理学家、教育家尼尔森在《正面管教》一书中指出:
“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,就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。”
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一点,便可以对症下药,从根源上去解决孩子成长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了。
我们渴望让孩子变得更好,但这个“变好”的过程,不应该是威逼利诱出来的。
而是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去爱自己,肯定自己,从而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。
这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。
因此,我们必须帮助孩子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,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,能够找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。
让他明白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,他不必成为任何人,只要努力做自己便好。
英国有一位叫戴安伦曼斯的妈妈,写了一首小诗,道出了许多父母的心声:
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,
我会,先蹲下,再温柔地诉说;
我会,多将拇指竖起,少用食指指点;
我会,拿出更多微笑给孩子。
……
我会,效法爱的力量,不再追求对权力的爱。
如果…如果,可惜已经没有如果,
我不再后悔过往行动,就从当下开始。
是的,就从当下开始。
用我们的爱和鼓励,给孩子凝聚起一股贯穿一生的力量。
评论